陰陽五行學說是我國古代的一種哲學思想和宇宙觀。我國古代各種學術,一般說來都受陰陽五行學說的影響。中醫(yī)學有關體質的理論也同樣采用了陰陽五行學說作為說理工具。如對陰陽五態(tài)人的分類,《靈樞通天》篇根據陰陽之氣的多少劃分太陰之人,少陰之人,太陽之人,少陽之人,陰陽和平之人。太陰之人即多陰而無陽;少陰之人,即多陰少陽,太陽之人,即多陽少陰:少陽之人,即多陽少陰陰陽和平之人,即陰陽均平!鹅`樞行針》篇亦根據陰陽多少分為重陽、陰中有陽、陰多陽少、陰陽和調四類。表明入體素質是由其內部陰陽矛盾的傾向性所決定的。
“人生有形,不離陰陽”。從人體物質結構而言,腑為陽,臟為陰氣為陽,血為陰以功能表現而言,則陽化氣,陰成形,動為陽,靜為陰,實為陽,虛為陰,熱為陽,寒為陰。《素問陰陽應象大論》還說:“陰陽者,血氣之男女也,左右者,陰陽之道路也I水火者,陰陽之兆也;陰陽者,萬物之能始也。”這些觀點在體質理論中都被充分運用。
尤其重要的是,
中醫(yī)體質辨識學說認為,人的生理活動是無時無刻不在運動著的。人體必須保持陰陽動態(tài)平衡,才能維持正常生理狀態(tài),如果陰陽偏頗必然影響到體質的變異,因此,陰陽相對平衡是體質強健的必要條件,這種平衡是運動變化的,所以人的體質也不是一成不變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