隨著國家慢性病綜合防控示范區(qū)的創(chuàng)建和推進,
社區(qū)健康小屋開始在全國范圍內逐步建立,作為健康傳播中一種新出現的傳播綜合載體,它的建立對于健康人群和患病人群而言,都有著非常積極的意義。由于國內對于健康傳播領域內容、方式、技術的缺乏,健康素養(yǎng)和媒介素養(yǎng)的薄弱,四年來
健康小屋一直處于粗放的建設和運行中。滿意度是人對事物的現實體驗與內心期望的差距,通過居民的滿意度研究可以評價已經運行的
健康小屋是否達到預設健康傳播目的,同時我們也希望通過本研究為未來
健康小屋的建設標準和評價體系的建立提供一定借鑒。
從健康傳播的理論看,
社區(qū)健康小屋承擔了兩類職能,一類是類似博物館的展示性功能,主要用來將醫(yī)學知識進行轉化,包括固定和臨時展示健康相關知識的設施,主要涉及到轉化知識的權威性、通俗性、長短合適等;另一類是參與性功能,包括測量設備和組織各種活動,設備主要用來幫助居民自我管理,活動主要幫助居民深入接觸健康知識,同時也有利于組織者督促居民,最終2者都是為了促成居民態(tài)度、行為的改變。因此在進行滿意度評價的時候我們也主要圍繞這兩個方向。
在建設
健康小屋的時候,最好選在社區(qū)里。對于慢性病患者,家門口的自我管理場所更受歡迎。同時,
健康小屋不僅應惠及慢性病患者,還應惠及更多的健康人群,這是許多建在醫(yī)院的
健康小屋做不到的,醫(yī)院里的
健康小屋往往建成了專家工作室或者體檢小屋。同時,
健康小屋建在基層,更加方便了居民,這可能是滿意度的調查中,居民對位置最滿意的原因。在
健康小屋建成后,如何常態(tài)化運作是一個難題,我們通過招募當地志愿者,開展系列沙龍活動,融入健康管家,健康夏令營等活動,堅持每天開放,每月有新活動,這可能是滿意度調查中,居民對相關活動、工作人員滿意的原因。針對布局、內部設計滿意度相對較低,提示前期對
健康小屋的設計尚未充分重視。對健康傳播資料、環(huán)境缺乏設計感、美感,是目前我國健康傳播里的通病之一,這需要我們在今后加大對設計的投入。